界首那个失联少年找到了 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前几天
很多界首人的微信朋友圈里
都在转发一条寻人信息
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
到底发生了何事呢?
这孩子现在情况究竟如何了?
事情经过
12月18日晚23时许,界首市新华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报警,其14岁的儿子失联了。经了解,上周其儿子因学习成绩退步被其责骂。18日早上宋某正常离家去上学,可到晚上并没有回家。其家人与班主任联系,班主任称宋某当天并没有去上学。家人回想起之前收到宋某发送的一条短信称“我的世界清净了”,顿时慌了神。宋某家人寻找无果后急忙跑至新华派出所报警,并向蓝天救援队寻求帮助。
新华派出所民警放弃休息时间连夜调取监控,终于将孩子找到。值班民警立即调取了视频监控。监控显示宋某于18日早上离家之后便在街面上来回遛,视频追踪显示,后来宋某独自一人来到明珠广场后便消失了踪迹。民警将该信息及时反馈给其家人,并立即赶到明珠广场,经过地毯式寻找,最终在广场厕所旁一间废弃的屋内找到了宋某。
看到宋某平安无事,民警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其家人带着宋某到新华派出所向民警表示感谢。宋某也作出保证,以后好好学习,再也不任性鲁莽行事了。
(赵亮 李哲铭)
父母老师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叛逆期?
最近,因为老师批评、学习压力、没完成作业、与同学吵架等等原因而选择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希望大家不过多去讨论某个孩子,而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每一颗种子为突土而出努力时,都可能会踟蹰、回避,而家人和社会的爱是阳光和雨露。每个事情的发生背后自有原因,一定要抽丝剥茧的找到根源。
在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年迈的爷爷奶奶大多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做有效沟通。在城镇,家长忙于工作、做生意甚至是个人消遣娱乐,并未意识到,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仅要养孩子,更要与他们一起成长。并且“对话的最佳位置不是面对面,而是和孩子肩并肩”。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决,只好一走了之。
具体可以总结出以下4个类型:
1、逃避学习压力型:
现在的学生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要求。这也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时间一长就产生了离家出走一走了之的想法。
2、逃避惩罚型:
孩子自尊心强,最怕丢面子,如果犯错被处罚,超出心理承受范围,为逃避惩罚,就会做出离家出走的行为。
3、盲目跟从型:
孩子天生好奇心较重,忍不住想去外面玩,开开眼界。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听信了身边一些“不良人员”的鼓动而离家出走的。
4、缺少关怀型: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因为生活压力会经常吵架,无形中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照。
专家评论
心理专家表示,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受挫能力。家长不仅要扮演父母的角色,更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跟孩子平等相待。就一些矛盾冲突等问题,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分析,坐下来与孩子聊。
专家认为,孩子在处于青春期的时候,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变化,都会非常剧烈,很容易冲动并做出极端的行为。对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多加关爱。青少年生命问题增多,不是孩子任性惹的祸,而是孩子对生命无知,抗挫折能力差的体现,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够科学,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存在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的体现。要避免此类悲剧事件的发生,需要不是对孩子任性的批判和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对孩子生命安全的努力。
父母应当如何做?
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甚至千古流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默默无闻的人只是满足于现状,而不去想怎么轰轰烈烈过一生,不要求自己,去做,去行动,怎么能够成功?
1、父母可以尝试着去了解、接纳、引导、规范与欣赏孩子。
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或权威。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做错的时候,也有苦恼,也需要安慰和照顾……与孩子沟通时,沟通的语气、体位比你沟通的内容更重要,对话的最佳位置不是面对面,而是和孩子肩并肩。
2、当问孩子想法的时,多使用开放性问句。
比如“关于这个,你有哪些看法?”,“这个活动哪里吸引你?”,“你不想去的原因都是哪些?”,“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这些开放式的问句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真的可以给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3、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考试失败,或者和同伴有了冲突,他们的内心很难受。作为父母要承认和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情绪,处理了情绪之后,再看看如何能够帮助孩子,或者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自己去思考。
4、多支持和鼓励孩子,尽量少评价。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更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为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5、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沟通。
和孩子沟通交流,尽量不要选在早上,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延后。家长也不要选在和孩子在饭桌上谈严肃的话题,因为吃饭是放松和享受的时刻,孩子通常会容易抗拒。
6、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善意地提醒强过反复的唠叨。比如天气冷,你可以提醒孩子带外套,但切记不要“强迫”孩子带外套。如果他选择不带,当他自己冷了,下次就会注意。只要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的决定,你可以表达关怀,但一句就够了,然后尊重他的独立自主。相信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喜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