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雪糕回忆录:你嗦过的每一口,都是回不去的夏天
夏天就要到了,正是吃雪糕的好季节。现在的雪糕品种多,花样多,味道也不断的刷新人们的认知,想着法子售卖。但是哪一种雪糕都抵不过小时候躺在河边树荫下,一点点嗦完的那一根。
让舌头变色的冰棍
上世纪末,冷饮开始在阜阳的大街小巷流行起来。最初吃到的是纯冰制作而成的,被称作“冰棍”。
那时候在阜阳的农村,是用木头制成的简易“冰柜”,外面裹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卖冰人骑着自行车挨村挨户的叫卖,“冰柜”打开的那一刻,藏在里面的冷气夹杂着甜味扑面而来。
从口袋拿出皱巴巴的两毛钱买上一根,买的什么颜色,嗦完舌头就成了什么颜色。有的时候还可以用啤酒瓶子换。
冰棍太硬,磕牙。再后来也出现过类似的冰棍,但被叫做冰棒。七个小矮人,这是极其考研友谊的一款。曾经和庄东头的二蛋就因为合资购买,分赃不均而打了一架。
后来,冰棍的底部加了点“雪”,冰棍就逐渐在阜阳人的生活中淡出了。
雪糕的甜蜜时期
雪糕不是雪制作而成,而是奶油。随着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起来,市场上的雪糕品种多了起来。
三色杯,粉色是草莓味的、棕色是巧克力味的、白色是香草味的。我有过因为只吃粉色和白色,剩下的就扔了,而被奶奶拿着棍满村撵的惨痛回忆。
当时还有一种雪糕是大家喜欢的,那就是瓜子王。外衣是一层巧克力,上面涂满了瓜子。我都是把外衣剥下来吃完,然后将里面的雪糕慷慨赠予二蛋。
时间走了又走,极具恶搞趣味的雪糕从外面引进阜阳。绿舌头是一款把果冻和雪糕完美结合的神作,一块钱一根。刚从冰箱里拿出来是硬的,在嘴里含一会儿就软了。。。
旺旺碎冰冰的出现,掀起了一阵全民嗦冰狂潮。家庭条件好些的已经配备了冰箱,而冰箱里碎冰冰是最多的。除了让人看见就想咬上去的旺旺,说实话,味道也还不错。
从遥远的内蒙古传来了当时的“网红款”雪糕——小布丁。小布丁简直生来就是被“嗦”的,咬下去吧太zha牙,只好一口一口的嗦,二蛋再也不抢我的雪糕了。
不是现在的雪糕不好吃
冰工厂的出现掀起了轰炸电视屏幕的浪潮,广告做的还都挺夸张。也就是从这之后,市场上的雪糕让人眼花缭乱,吃过的甚至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哦,对了。如今人们能叫上来的雪糕名字,数“老冰棍”最多,人们吃过太多各式各样的雪糕,审美疲劳的时代,简单最好,就像那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