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6666059
当前位置:阜阳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重磅!阜阳人看看,没错啊,南京就是我们安徽省会!

2018/6/23 20:25:23 评论:0 浏览量:1.21万

去新街口逛街,在鼓楼医院看病,到禄口机场坐飞机。这是南京人的日常,也是安徽人的。


在中国,你很难找到像安徽这样的地方,对一个隔壁省的省会始终保持着澎湃的热情和与生俱来的亲近。


南京和安徽间,大概是存在着一种奇妙引力的。历史上的渊源、地理上的亲缘、经济上的牵连,多年以来,安徽和南京分分合合,兜兜转转,俨然成了彼此的灵魂伴侣。


南京,到底是怎样和安徽紧紧相连的?

南京自古就是安徽省会


安徽这个地方,在正式建省的道路上走了很久。


明朝,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立刻做了自古帝王钟爱的一件事:统一。在调整行政区划的过程中,江南行省正式建立,大致就是今天的安徽、上海和江苏共属于一个大片区了。洪武元年,江南行省被撤,南京正式建立,也就是后来的南直隶。


这段日子里,南京成为了真正的霸主型“省会”,同时骑在后来的上海、江苏、安徽头上,共领14个府、4个直隶州、97个县,一时风光无限。


明代的南直隶是个横跨今天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一市的庞然大物 / 中国史稿地图


到了清朝,南京成了故都,顺治皇帝眼看着故都统领着这么大块的地盘,地处长江天堑,占了全国十分之三的田赋,可以说想不谋反都难。清廷便有了削弱江南省(明朝的南直隶)的意图,实施的第一招就是分省。


江南省行政区域的划分在顺治年间还属于雾里看花的状态。公元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直接把江南布政使劈成了左右布政使两个人。在清朝,省级主要官员有四个:巡抚、按察使、布政使、学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省委书记、两个副省长。


官员一分为二了,土地自然也是一样。左布政使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坐镇,手下管今天的苏北和安徽省大部分区域。右布政使司在苏州,管着现在的苏南地区。换句话说,直到清朝顺治年间,安徽的省会毫无疑问一直是南京。


而安徽真正建省,已经是康熙时期的事了。因凤阳巡抚被撤,原属于凤阳巡抚管辖的庐州(合肥)、凤阳、滁州、和州被打包给了安徽巡抚,淮安和盐城则加入了江宁巡抚。安徽巡抚和江宁巡抚的格局也就基本成了后来的安徽省和江苏省。


?

1820年,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府驻江宁,江苏巡抚驻苏州 / 中国史稿地图


新的省份划分,刚好与此前左右布政使所辖区域大致重合,江南两名左右布政使才有了正儿八经的官名:江南安徽布政使和江南江苏布政使。


只不过,习惯了被江南省领导的安徽突然成长为了“安徽省”,少了老大哥南京,一下子迷茫了。


安徽设省之后,巡抚和按察使都到了安庆办公,而布政使和学政却面临不知该去哪儿的尴尬。两个重要副省长,一个管钱,一个管人,安徽省会又未定。


清廷干脆一声令下,让安徽布政使继续留在南京办公,也就是寄治江宁府,学政则直接由江宁府代管了。也就是说,省长和书记在安徽远程办公,而安徽省的两块重要业务:税收和教育,实际上还是捏在南京手里。


这一寄就是快一百年,直到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司才从江宁迁到了安庆,终于回归了安徽的怀抱。甚至要不是当时的宰相张廷玉上书建议,为避免南京成为反清复明的阵地,应定安徽省会于安庆,安徽省会说不定真的是南京。


对于安徽,南京不仅仅做了近百年行政意义上的省会,还负责给独立后的安徽省官员提供办公室,一不小心又当了一百年没有名分的省会。

扶不起的安徽省会


如果说行政划分只是一种官方行为,那么安徽朋友们几百年来争当“精神南京人”的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合肥不行。


从历史上看,“谁来做安徽省会”是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只是谁也没想到,最后赢的竟然是合肥。


正像前文所说,在清朝建省后,由于地处上江地区,占据水利优势,安庆一直是安徽的省会。那时候的合肥只是安徽中部的一个小县城,一眼望到头的平原,既无险可守又无经济优势。选合肥,一旦战争爆发,直接进入死亡圈。


军阀混战时期,蚌埠仗着铁路上的优势开始向省会安庆发起冲击。那时候的蚌埠是津浦、津南南北两条铁路的交通枢纽,军阀倪嗣冲在掌权期间把大部分的省级行政官员转移到了蚌埠。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蚌埠暂时取代了安庆成为了安徽的事实省会。


到了民国,芜湖也加入了省会争夺战。1876年,芜湖成为安徽省第一个通商口岸,在民国时期外贸额排到了全国前15。经济成绩喜人,芜湖脱颖而出,成为了国民南京政府初期建立的安徽省宁方政府(1927年8月-10月)的临时省会,也算是过了把瘾。


等到了抗日战争,长江两岸及津浦、津南铁路沿线地区沦陷,国民政府被迫划安徽为皖南、皖北两个行署区。蚌埠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又被日本人看上,第二次上位,成为了日本殖民区域的“安徽省”省会。


在芜湖、安庆、蚌埠为了省会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合肥在做什么呢?


这个低调的中部小城,相比战后一片狼藉的安庆、芜湖们,避开了省会光环,也避开了连天的战火。在古代,合肥被嫌弃“地处内陆、全是平原”,不好攻防,在现代反而成为了铺铁路的优势。1945年12月,国民党正式将安徽省会迁往合肥,延续270多年的安庆中心时代正式落幕。


这么看,合肥这个省会不是凭实力上位,完全是捡了个漏。作为省会,合肥的经济总量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1989年才超过安庆。到2005年“十五”计划末,合肥的经济总量不争气的仅有850亿,排在全国18位。那时候其他的省会城市基本都迈入了千亿俱乐部,2005年,杭州、武汉都上2000亿了,连南昌也有1100亿,更不用提隔壁老大哥南京,已经达到了2400亿。


当然从前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以2006年突破1000亿经济总量为起点,集中了全安徽资源的合肥连续10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从省会城市经济总量18名上升到第10名。


然而,既生庐,何生宁,合肥再努力,也抵不过边上南京耀眼的光芒。经济总量上,合肥还在为破6000亿欢天喜地的时候,老大哥南京早就默默进入了万亿俱乐部。


更别说生活方面,南京和合肥完全是两个量级的体验。合肥登记注册的零售企业595家、大型餐饮企业270家,而在南京直接翻倍,零售企业1239家、餐饮企业465家,再也不用担心一辈子吃安庆馄饨。


坐个飞机,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有30个登机桥,从南京出发,除开亚洲国家,洛杉矶、法兰克福、悉尼闭上眼睛就能直达。而合肥新桥机场还只有一条跑道,勉强承包新马泰。


安徽人想就近提升生活水准?无疑是往南京跑。毕竟最靠近南京的马鞍山人民都是看南京台、扬子晚报长大的。

你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安徽人来”,南京安徽的紧密关系,得益于南京从未排斥过安徽。


安徽这地方挺惨的,因气候上属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自然灾害加上黄河夺淮,仅民国1931年的大水就淹没了整个安徽57%的农田,灾民占全省总人口的一半。加之安徽为中原襟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天灾人祸带来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一是振兴不起来的农业,只能靠贸易做救命稻草。以卖茶叶为例,清末,皖南地区茶叶年产量平均约18万担,其中三分之一出口到了南京。


二是四处逃荒的安徽人。明清时期,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像安徽灾民一样因为逃荒出了名。甚至有首《凤阳逃荒歌》直接唱“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打着花鼓,拖家带口的安徽人该往哪里去?


离得最近的南京成了第一选择。灾民像候鸟一样往南京迁徙,荒年过江避难,丰年还可以过江倒卖,赚差价。这种因经济差产生的城市依赖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安徽55%以上的省外资金来自南京和上海,75%的劳务输出和70%以上的物流通讯都集中在长三角。


但和上海人不一样,南京并不排斥“白完人”。不仅如此,看着扶不起的合肥,老大哥南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哐哐砸钱修铁路,修地铁。


依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型,结合铁路客流量进行城市间联系的计算,南京和合肥的城市联系大于40%,和六安、滁州两地的联系大于15%,而在江苏省内,和南京达到这种联系的只有镇江一地而已。


尤其是皖南的安徽人,去南京甚至比去合肥更方便。假如你是个滁州人,周末没事干,想去南京遛个弯。可以坐动车去,15分钟,一天23班;打出租去,40分钟,说走就走。


?


而且安徽人民马上都能坐地铁去南京了。先说已经开通的,地铁S8线底站金牛湖,离安徽才5公里,骑个共享单车就能到家。未来,南京八条地铁里有四条都要往安徽去。宁马、宁滁、宁天、宁和四条城际一旦开通,身在安徽心在宁,再也不是白日梦。


你要说南京的交通规划上没有偏心安徽,我是不信的,这么费尽心思往安徽修地铁,难道只是看在往日的情面、扶持合肥?


南京亲安徽,有自己的隐情。


在江苏省内,南京的位置一直挺尴尬的,虽为省会,却一直被苏州和无锡暗暗鄙视。2016年南京GDP总量10503.02亿元,与苏州差了近5000亿元,人均GDP同样差了苏州、无锡10000多元。南京虽然大学生多,但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以及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都低于苏州、无锡。


省会地位岌岌可危,南京的办法就是联合隔壁安徽小弟。


安徽是著名的劳动力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人左右,1/4来了南京。地价也更便宜,要是一个南京制造业企业把工厂开到安徽去,每年能节约30%-40%的成本。


除此以外,安徽还是资源大省。过去20年,南京人均土地面积跌到了全国水平的18%,人均水资源分别为48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 1700 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能源自给率也只有 13.4%。


但隔壁安徽就不一样了,堪称“资源界王思聪”。水资源过700亿立方米,已探明矿产储量超过100种。不仅资源多,水、电、土地样样都比南京便宜。再加上交通上的优势,安徽简直是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梦想之地。


对南京来说,有什么理由拒绝安徽?这个精神省会不当白不当。


参考文献:

[1]谢国兴. (1991). 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 安徽省 (1860-193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謝國興. (1991). 安徽的對外貿易與經濟變遷, 1877~ 1937.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 403-421.

[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9).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

[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安徽省志农业志.

[5]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 安徽省志军事志.

[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0). 安徽省志气象志.

[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 安徽省志商业志.

[8]周思悦. (2017). 基于铁路交通流的南京都市圈与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关系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9]高靖博. (2017). 从GDP以及财政收入角度分析南京苏州发展情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10]刘玮辰. 陆玉麒. 徐旳. (2017). 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 人文地理, 32(2), 65-71.

[11]刘英基. (2012).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协同效应研究. 南开大学.

[12]吕连生. (2009).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 江淮论坛, (1), 22-26.

[13]张崇旺. (2004).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 厦门大学.

[14]何林. (2006). 合肥融入长三角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链接:

江苏:请把南京还给安徽!

作者: 李小胖,来源:进阶手册(xiaopangtalk)


 

一谈到合肥,很多人会说“这些年发展的不错”。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合肥在安徽的位置,那就是“一城独大”。


作为一种现象的描述,这个说法是恰如其分的。国际上通常用“城市首位度”来衡量这种现象,即一个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在经济总量上的比值。在安徽省范围内,合肥的首位度约为2.3,远超沿海各省的省会城市。


公开数据显示,合肥的GDP占到全省约25.7%,其工业总产值超9300亿元。合肥一些收入比重约占安徽全省40%左右,成为安徽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引擎。


由此可见,合肥,的确是“一城独大”,在安徽省内有如一柱擎天。


但,“一城独大”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打开中国经济地图,不难发现,经济发展好的东部,流行双核或者多核,经济发展较弱的中西部流行一城独大。


如浙江有杭州、宁波,福建有福州、厦门。不独合肥在安徽“一城独大”,湖北能拿出手的只有武汉,河南能拿出手的也只有郑州,江西能拿出手的也只有南昌。许多欠发达的中西部的省会城市大多是省内单极核心城市,各种公共资源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城市。


由此可见,“一城独大”往往是欠发达、市场力量不足的一个表征。


需要指出的是,同是“一城独大”,但合肥与武汉、郑州等城市,还是有着显著不同。


如武汉,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规律作为支撑。武汉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及其第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地,又地处物产丰饶、人口稠密的江汉平原,还是中国南北与东西交通干线的枢纽位置,它天然具备一个大城市的硬件基础。


从古至今,武汉地区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尤其晚清、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武汉更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走上经济成就与城市地位的巅峰,成为一个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超级都会。


而合肥呢,先天条件并不突出。


我在阅读万里在安徽等系列书籍时,发现合肥在政坛一度被称为“世外桃源”。这并不是褒义词,而是由于当年合肥又偏僻又贫困,几乎没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一些文章中,中科大也常常被戏称:“落户在镇上”。


历史记载,所谓安徽,其实主要就是安庆和徽州(今黄山与江西省一部),省会最早是南京(江苏人别抱怨南京安徽人多了,实在不行,把南京还给安徽吧),后来是安庆。合肥成为省会,主要是毛泽东主席一句话:“合肥不错,为皖之中”。


合肥人常常提起孙金龙,也是在孙任上,合肥才开始大建设,有了大城市的样子,不难看出,合肥之大,是集全省之力建设出来的来的。换句话说,合肥的“大”是资源配置的产物,甚至从其他地市抽了不少血。


合肥虽“一城独大”,是安徽无可争议的“班长”,但其经济影响很难全面覆盖到全省各地。合肥覆盖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公开报道说:以合肥为核心,联动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发展,打造1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显然,合肥也就覆盖那么大一点。


其实,即便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这几个市,也有从政者直言不讳:现实是合肥没有带动,带动不了,也没有能力带动。


周边城市都难享红利,更别提皖北、皖西北和皖西南地区,而正是这些地区集中着安徽的贫困地区。


去马鞍山出差,合肥连直达马鞍山的火车都没有。当地人说,有事就去南京,19分钟,感觉离合肥好远好远……


负能量汤好像有点多,最后还是说点正能量:


其实,合肥并不容易。


一直以来,周边省会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合肥造成“挤压”。从东西向看,南京、武汉是距离安徽较近的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其中南京都市圈将马鞍山、芜湖、滁州纳为成员市;从南北向看,郑州虽距离安徽较远,但将阜阳、亳州等市纳入中原经济区;杭州则对皖南地区的宣城、黄山等市有较强辐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合肥还能有所发展,真的不容易。


一个欠发达省份,确实需要一个龙头,从这个角度而言,合肥之大,是安徽之福。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当一个城市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话语权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但合肥长得太慢了,不够大,这体现在合肥周边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中小城市群。作为一个大城市,合肥的产业与资本的溢出效应还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肥对全省经济的带动效应。


合肥要先成为真正的二线城市,真正问鼎中国城市的第二梯队(第一梯队只有北上广深),除了要自身强大,还需要一个配套的中小城市群作为依托,只要这样,合肥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否则,合肥只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孤城。


对合肥来说,打造了政务区、又打造滨湖区,还从六安划了一点地打造蜀西,都是给自己长骨架。合肥长骨架之后,未来除了要长肉,还需更多地需要承担另外一个责任,就是反哺周边城市,带动他们共同繁荣,一起成就中部地区较大的城市群。


文章到此结束,最后说点梦话:


能把南京还给安徽当然更好了。一,本来就是安徽省会;二,同属江淮官话区,话语还能听懂;三,很多江苏朋友也看不上,一直呼吁南京把江苏省会还给苏州。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13966666059
  • Q Q: 23053276
  • 微信: fyhehu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阜阳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皖ICP备17022776号-2  |  技术支持:阳分类信息网(V2021.1)

皖公网安备 34130202000500号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