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抢抓发展机遇、推进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近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30条政策措施,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根本好转、营商环境绩效考评结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强力推进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实现企业开办“六个一”。打通市场监管、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数据壁垒,优化再造网上流程,实现设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银行预约开户、社保登记等“一网办理、全程网办”。全面推行“一表”填报制度,所需材料压减至一套6份以内。真正实现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设立综合服务窗口,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在“一张蓝图”基础上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整合各阶段申报材料,实行“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审批时限分别为:政府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8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75个工作日以内、工业项目40个工作日以内。
改进不动产登记方式。将房屋交易、缴税等事项纳入不动产登记“一窗式”综合服务窗口,全面实现登记、交易、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2020年6月底前,全部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环节由4个减少到2个。进一步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全面实现查封登记、异议登记即时办结,生产制造企业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
优化招投标管理。提升电子招投标系统功能,推动交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招投标,实现项目受理登记、信息发布、招标采购文件下载、投标响应文件上传、专家抽取、开标评标、保证金收退等全程电子化运行,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全程电子化交易率达到90%以上。统一调度市、县机位资源,开展远程投标、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个人“全程网办”事项不低于80%。持续推进线下“只进一扇门”,加快个人事项办理向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下沉,深入推进政务服务“集中办、基层办、就近办、无差别办”。从今年起,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持续优化“好差评”制度,引导企业群众积极评价政务服务绩效。
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解决“数据共享难”问题。建设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一朵“云”、一张“网”,实现资源可统一调配、系统可对接兼容、数据可交换共用。健全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以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实现政务数据“全打通、全归集、全共享、全对接”。推进电子材料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凡可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信息核验和材料复用的,不得要求企业群众重复提供,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研究制定阜阳市“标准地”出让办法,将达到“净地”标准和动工开发所必需基本条件的拟出让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招拍挂出让时带指标一同公开出让,企业竞得土地后实行“先建后验”,办理告知承诺有关手续后,即可开工建设。
解决“奖补兑现难”问题。针对企业掌握信息不对称、门槛高、审批慢等问题,加快完善以奖补事项为基础的政策归类、发布、查询、受理、审核、兑现全流程机制。相关部门建立奖补资金兑现网上平台,实行企业一网查询、一次申报、一口审核。持续加大各类奖补政策宣讲、解读、指导、帮办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备查材料,精简审批流程,市级主管部门受理、审核期限不超过2个月,财政部门兑现资金期限不超过1个月,确保每年3月底前奖补到位。
强化优良营商环境保障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营商环境工作的经费投入,并纳入预算管理,确保各项费用及时足额到位。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自助服务终端等设备投放,建设新型智慧政务服务场所。加大软件投入,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
严格考核奖惩。出台《阜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营商环境评价。深入开展“优环境、转作风、强产业”市直机关单位百名科长考评和政风行风评议、企业评议部门活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涉及营商环境问题线索的查处力度,将优化营商环境列入巡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奖惩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失职失责等不履行营商环境职责或损害营商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强化监督问效。设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及时受理投诉举报问题,接受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