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一县长两次落泪,竟是为了……阜南
李云川来阜南县当县长之前,曾在共青团阜阳市委员会工作过12年,和学生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团市委工作期间,阜阳市曾计划在一所工读学校附近建设一个看守所。这个消息让李云川的心里非常难受,“有朝一日,我要多建学校。因为多建一个学校,就有可能少建一个看守所。”李云川暗下决心。
2013年,李云川来到阜南县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一职。2015年,担任县长后,他和崔黎书记心往一处想,将发展教育作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上任至今,他在工作中流过两次眼泪,且都是因为孩子。
第一次流泪:办好学校是谁的事?
李云川刚到阜南工作时,曾有同志告诉他,阜南县的民办教育发展得特别好。带着这个疑虑,李云川去学校一线走访。而当他走进城区内的一所民办学校时,这样的一个场面让他内心悲痛不已———在只有30平方米的教室内,密密麻麻地挤满了100多名学生;校园内没有运动场所,学生们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未来祖国的花朵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怎么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县长的李云川,为孩子们局促的生活学习空间而禁不住流下伤心的眼泪。
“我们城区内一共有14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其中12所就是这样的民办学校。单纯从量上来讲,民办教育确实比公办教育做得好。但是,从深层次看,这些民办学校的指标还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在李云川看来,发展义务教育一定是政府的责任,必须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好,让每个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次流泪:留守儿童之痛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居于淮河中游北岸,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多年来,由于矿产资源缺乏、区域内王家坝水电站蓄洪区的特殊使命,致使自然灾害频发,直接造成了近70万人外出打工。而由于教育的落后,导致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低端领域的工作。打工经济的背后,也直接导致8万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占阜南县学生总数的49.6%。
2014年,李云川到县里工作没多久,就发生了一起留守儿童自杀事件。3名9到12岁的孩子,在死前写下了这样三句话:“爸爸妈妈我恨你们!”“爸爸妈妈我想你们!”“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这件事再次触痛了李云川的心灵。
“9岁到12岁的孩子应该是最天真烂漫、最应该享受生活的时候,他们怎么会有生与死的概念?但是现实的痛苦,让他们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李云川哽咽着说,留守儿童,成为县委县政府心中最大的痛。这个事件激励着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改变现实的面貌。
如何尽量弥补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而带来成长的缺失?在这个问题上,县委、县政府先后拿出了2300多万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配备了亲情电话,让孩子通过“电波”的平台,尽量能多和父母拉近情感,减少隔阂,且所有电话费都由政府出钱。除此之外,还为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这些老师晚上给孩子们讲故事,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而这个教师角色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代管家长”。
“基于这样一个现状,解决阜南发展,特别是脱贫,教育是根本之策,并且教育不能等。我们不能根据其他的社会事务,只能从县情出发,根据自己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及财政收入情况再来匹配建学校。”李云川说,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可持续的,是功在千秋万代的。
“在我们这里,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是一种常态。李县长每次下乡所带的两个人非常特殊,一个是扶贫办主任,另一个就是教育局局长。”县教育局局长陈刚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扶贫在县长心中的分量。李云川县长通过在乡镇的调研过程中,想给老百姓传递一个信号:只有通过教育,通过扶贫,才能阻断阜南县贫困的代际传递。正是在这样一个明确信号的指导下,阜南县在迎接均衡教育验收工作中,形成了一种主要领导亲自抓、牵头部门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格局。还特别开通了一个绿色通道。2017年,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阜南县,在安徽省最后一批申报的12个县(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级评估验收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评估验收。
从事团委工作出身的李云川心中有一个完整的教育规划:未来,在阜南县的大地上办一所终身大学,让更多的阜南人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此提升阜南县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