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界首|界首真攒劲!《中国扶贫》一下上了两篇大块头儿报道
按:8月1日,国家级刊物《中国扶贫》杂志第15期,看法“攻坚主战场”阜阳篇刊发了三篇报道,其中,界首两篇报道《脱贫路上风气正》《傻妮儿高丽萍》成为阜阳亮点。
《中国扶贫》杂志是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一本主流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目前国内唯一以报道“扶贫”宣传为主的品牌媒体。
脱贫路上风气正
——打造移风易俗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的界首范本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既要注重物质上的脱贫,又要注重精神上的脱贫。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委、市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党风廉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中,大力推行“家生态”建设,扎实开展“道德引领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户”、寻找“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建评选等活动,努力形成好家风带民风、正党风促政风、清社风的浓厚氛围。
以德化人,善行育人——弘扬家风家训好传统
“俺这屋里原来乱糟糟的,苍蝇到处飞,可是你看现在,城市里的大楼房都不见得比我这里干净哩!”刚走进小院,李泽良老人就拉着记者的手,一边介绍自己的院子,一边展示村里刚给他颁发的“文明卫生户”证书。举目四望,硬化的路面,刷白的外墙,整洁的院落令人耳目一新,丝毫看不出破破烂烂的痕迹,再走进小屋,整齐的摆设,干净的条几,让人无法相信这曾是一个贫困户的家庭。
“2018年我们一共有18户拟脱贫户,为了更好地补齐贫困户家居环境的短板,市里制定了‘三净两有两改’标准,现在大家都开始行动起来了,打扫院子、擦洗家具,无论你走到哪个院子都很新。我们相信,老百姓只要有了好的精气神、整洁的居住环境,每个人都能充满干劲儿,脱贫攻坚就不是难题!”田营镇李相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军说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近年来,界首市狠抓精神扶贫,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风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出了“家风家训上墙”“村规民约三字经”“敬老爱亲明白纸”等新形式,力求每家每户都参与到家风的培育中来。“党为我脱贫,我为党争气。咱不能总等靠要不是?现在我加入了村里的环境互助组,为大家清洁庭院、保护道路,每个月能拿2000多元呢!”谈起现在的生活,李泽良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党为我脱贫,我为党争气。”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贫困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是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良好的家风筑牢了引领精准扶贫的战斗堡垒,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也加快了精准扶贫的进程。
讲文明,促节俭——摒除大操大办恶陋习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凡遇到人生的四大喜事皆应额手相庆,把酒言欢,但这是否与当今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相悖?舒庄镇大顾村村民童兴国在外做生意,儿子去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好事怎能不庆祝?”欣喜之下的童兴国当即决定邀请专业剧团来村里唱三天大戏,村两委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童兴国进行劝说:“唱大戏是‘一家有事、全村忙活’,不仅有噪声污染,影响大家休息,更容易被其他人看成是‘炫富’,你觉得划算不?”童兴国在听了村两委的劝说之后,不仅退掉了剧团的演出,还主动拿出两万元钱,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过了一次集体生日。“现在提倡文明节俭,原来的大操大办已经过时了,这样的‘炫富’我才觉得有意义!”
如今,比学赶帮超已成为界首市社会扶贫模式的新常态。与大顾村类似,舒庄镇南部的大鲁村在全市率先建立起了文化大礼堂,制定文明宴请公约等规章制度,引导村民在大礼堂举行红白喜事,由村里集体提供餐具、厨具、厨师,实行免费操办,邻村纷纷效仿,如今,节俭办事已成为全镇的新常态。在大鲁村文化大礼堂举行一场结婚典礼,整个宴席简简单单摆了10桌,每桌不过10个菜,参加宴席的亲戚朋友每人随礼不超过50元……这种看似不顾“面子”的做法,却成为该村群众操办红白喜事的一贯做法,群众评价也由原来的“一家有事,全村忙活,表面风光,内心叫苦”转变到后来的“一人参与,节俭方便,坚决拥护,热烈欢迎”。
大鲁村村民王灵友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附近的贫困户经常到他家“做客”,但是在移风易俗活动开展后,王灵友家的生意由原来的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在村“四会”的引导下,王灵友也转变了观念,主动参加了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而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他帮助村民转观念、促脱贫的决心:“去年我婶子去世,她的3个女儿都主张大操大办,摆3天宴席,吹3天唢呐。我私下算了一笔账,请吹唱班子1天大好几千,3天的流水席1天也是大好几千,盘盘算算里外里得花5万多,而且人情还欠了一大堆。”
王灵友当即找到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说明情况,在理事会成员的教育劝说下,三个女儿放弃大操大办,改为在大礼堂举办文明宴席。最终,整个葬礼只花费了6000元,各项活动也得到大幅度精简。大鲁村通过开展一系列“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活动,“因婚致贫”“因葬致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
“满园春色惹人醉,不负韶光万里程”。在潜移默化的绵绵用力中,大鲁、大顾两个传统村落一南一北交相辉映,朝着同一个方向,竞速奔跑着。在2016年和2017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两个村均实现贫困村“摘帽”。
树新风,扬正气——刮起积极向上“好人风”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帮助贫困对象树立克服贫困的信心。我们通过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大力营造‘好人’风气,借助榜样的力量帮助贫困户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界首市市长何逢阳介绍道。“进校园、进市场、进公园、进村组、进古会、进娱乐场所”,在泉阳镇,镇党委政府按照文明乡镇的创建标准,开展乡风文明“六进”活动,突出乡风文明的道德引导作用,深化群众自我教育,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好人馆、好人一条街、乡风文明培树一条街、教门文化广场等一大批文化宣传设施,涌现出像在大火中抱出5个煤气罐的“救火英雄”史俊峰、20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中国好人”马林英、将价值100多万元财物如数返还失主的“当代雷锋”王鹏宇等一批优秀人物。积极向上的乡风塑造了勤劳朴实的民风,勤劳朴实的民风又吸引了众多实力强、有影响力的集团落户泉阳。
上有老,下有小,虽懂得缝纫技术,但是去他乡务工,则要丢下老人和孩子;守在家中,又没有一分钱的来源,一家老小怎么生活?王付全村的贺丽敏最近烦心事颇多,但是香港丽达集团落户泉阳这件事却使她燃起了脱贫致富希望。香港丽达集团是界首市委组织部招商进驻王付全扶贫车间的服装加工企业,是一家以生产校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走进占地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几十台缝纫机在飞速运转,工人们正在裁剪面料、缝制服装、修剪线头、熨烫服装,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目前,公司已建成两条生产流水线,可提供就业岗位60个,吸纳了周边乡镇群众及贫困户就业。
如今的泉阳镇,道德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一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蔚然成风,以“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为路径的专项治理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弘扬文明不停顿,脱贫攻坚不止步。”“志”是方向,“智”在文明,在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在脱贫攻坚的征程里,界首市努力打造党风正、民风淳、社风清的振兴范本,实现移风易俗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
(张俊凯)
“乡亲们都管我叫‘傻妮儿’!”一见到记者,界首市田营镇农民高利萍心直口快地说道。
“傻妮儿”高利萍39岁,几乎遍历人生的各种打击——婚变、重病、智障的女儿……但她仍能绽放出明媚的微笑,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还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和她一起成长。她,该有多大的心灵力量?
奔波百日
寻回被弃的智障女儿
时光回到2002年,经人介绍,阳光开朗的高利萍遇到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小伙子,两人幸福地结合了。没过多久,女儿雨鑫出生了。但没出满月,高利萍就隐隐感觉到孩子有点不对劲。终于,在一次检查中,医生告诉她,这孩子智力低于正常人水平,并且很难养大!
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露雳,经受不住压力的丈夫悄悄把孩子丢弃到了火车站。丢了孩子的高利萍急疯了一般,独自一人向深圳火车站跑去。经历了3个月的日出日落,终于,在一栋烂尾楼里,高利萍见到了被一位拾荒大姐喂养着的虚弱的女儿。她干恩万谢,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这位大姐,随即回到了阜阳老家。
夫妻虽是同林鸟,大难来时表现异。丈夫的表现令她伤透了心。考虑再三,高利萍提出了离婚。背负着18万元外债,这个“傻妮儿”独自抱着一个傻女儿回到了娘家,那里,是她温暖的大后方。
大病在身
负起重债维护女性尊严
此后几年里,高利萍一边照顾女儿,一边做着小生意。2012年时,她终于还清了外债。当年,经亲戚介绍,高利萍再次组建了家庭。婚后不久,高利萍再次怀孕。6个多月时,高利萍在情况危急之下实施了剖腹产手术,一对双胞胎儿子降生了。但此时的高利萍却被查出患有慢性肾衰竭。
严酷的考验,又一次降临到高利萍头上。治疗中,高利萍一家又欠下了25万元外债。不久,婆家人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利萍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这个家庭的累赘。要强的性格和女性的自尊使她第2次提出了离婚。
两次离婚,均与看病有关。对高利萍来说,在因病致贫上有着痛切感受。2015年3月,带着3个孩子、背负着25万元外债,高利萍再次回到了娘家这个大本营。
“两个男人都不要了,利萍这是咋回事啊?”“孩子是傻子,大人又得病,这一个女人家可咋活呀?”在乡亲们的各种猜测中,高利萍终于撑不住了。一次,对生活绝望的她在枕头下悄悄放了一瓶农药,细心的母亲发现后狠狠将农药摔在地上,搂着她悲痛欲绝:“咱们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你治病啊!”
那一夜,父亲、母亲和高利萍一起搂着哭到天亮。天亮时,高利萍的心也亮堂了:离婚,只能让她的生命更加精彩。女人,只要心不死,脚下总有路。
这一年,经评议公示,高利萍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身陷绝境
却攀人生新高峰
先瞧病!高利萍在弟弟的资助下,重新接受治疗。为了让姐姐散散心,弟弟带高利萍去农场玩。本来只是一次散心之旅,高利萍却在这里找到了自已的人生之路:别人能养牛,我为啥不能养?
于是,她一边住院治疗,一边学习养牛技术,7个月后,高利萍终于把全套技术学到了手,2016年春节后,她开始筹办一个养殖场,名字就叫“圆梦”。面对场地和资金的难题,高利萍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村干部帮她流转土地,镇政府帮她解决用地问题,更让高利萍感动的是,田营镇党委书记郭新明在了解到高利萍的资金缺口后,竟主动与另一位包点干部一起,为其担保协调银行贷款30万元。接到这笔资金时,高利萍感动得热泪盈眶:郭书记,我高利萍一定会干出个样子来!
高利萍养牛,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她养的是品种好的西门塔尔牛,养殖中只喂玉米糁、小麦秸秆,不放任何添加剂。养牛场建起来后,她又流转了160亩土地种小麦、玉米,这种种养业间的循环,进一步帮她节省了成本。两年来,圆梦家庭农场出栏牛170多头,50多户贫困户在圆梦农场打工。贫困家庭与高利萍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白天一起劳动,晚上一起吃饭。圆梦农场,成了贫困户的大家庭,两年间,他们实现了27万元的纯利润。
“俺外出打工没人敢要,老婆又有残疾,要不是这妮子收留俺们,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几年前,50多岁的高明标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病一上来,连家门都找不见。加入圆梦农场后,他和老伴一年增收2万多元。在圆梦农场,这样的夫妻有6对。
“2017年,我带着村里将近50户乡亲冲出了贫困户的队伍,光荣地领到了‘脱贫证’!”手指着红色的“光荣脱贫证”,高利萍笑得十分灿烂。
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在圆梦农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时常跑出跑进的,还有11名留守儿童,他们中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高利萍成了这些孩子的共同家长。“我们这地方,有不少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他们长大后很容易陷人贫困。我觉得,防止贫困,就得从娃娃抓起。”高利萍指着外面几个正在嬉闹的孩子说道。
“傻妮儿”高利萍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被评为“界首好人”、界首市“三八红旗手”、“阜阳好人”,最近还荣获由中国红十字会、淘宝公益基金等机构主办的“魔豆妈妈”安徽赛区一等奖。
对于今后的发展,“傻妮儿”有着更大的规划。进行牛肉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是高利萍今后的目标。她指着自己的脸:“你看,我就是个农家女,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那些好干部对我的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高利萍“傻傻”地坚守了女性自尊自强的品质,弘扬了扶贫济困的时代美德。“傻妮儿”高利萍的人生,精彩!(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