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的‘父母节’--阜阳民俗
所谓阜阳的‘父母节’,也不单单指的是父母,而是所有的长辈。每当进入农历二月的时候,就有一种看似雁形的馍出现在阜城的街头,阜阳人称之为“老雁馍”。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阜阳地区多称“龙抬头节”。很久以前,沿颍河一带在二月二时,常见有大雁起落于河岸,久之,有人把这种现象与“龙抬头节”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谣传。说二月二这一天是老龙王(老人)升天的日子,如何才能为老人消灾避祸呢?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大馍蒸制成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馍就可以避凶化吉了。阜阳“老雁馍”,也是女儿的象征,虽然女儿出嫁了,长大的雁子飞出了巢儿,但她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仍记得报答父母,那根牵扯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不会淡忘的。雁子南飞了,还有再回来的时候;像候鸟一样出嫁的女儿,也铭记定期去看望父母。因此进入二月以后,阜阳一带的女儿们回娘家时都会带上一对老雁馍,送给自己的父母,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起初‘老雁馍’都是出嫁女儿回娘家亲手做的类似老雁形状的馒头。是用发酵后的面捏成老雁形状,然后用两颗黑豆作为老雁的眼睛,用剪刀给它剪出漂亮的嘴,然后用梳齿在身上按出一双翅膀和漂亮的羽毛,再用红色的颜料在其头部和翅膀的两侧以及尾部点出鲜红的圆点,最后放入蒸锅里蒸熟即可。
后来渐渐阜阳老雁馍分有馅、无馅的,主料大多采用精选面粉,馅料有粉丝、韭菜、芹菜、馓子等。所放佐料常有:五香粉、食盐、香油。但是随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用馍馅的内容也更丰富和营养,如肉馅、豆沙馅、水果馅的,也不单单局限于手工馒头的‘老雁馍’,而是类似西方蛋糕的烤出‘老雁馍’。
当地以老雁馍为代表的具有象征审美特征的馍馍,不仅是人们生存智慧的写照,也是沟通亲情关系的媒介和象征,它们已定格为一种民俗物象,通过它们所建立的人际交往方式,已打造出坚固和谐的亲情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和谐之美。小而言之,女儿出嫁后,新建立一个家庭,每年定期送老雁馍给父母、叔伯,这可以说是不同家庭之间的交往,他们作为独立的家庭单元,有各自独立的生存空间,但送老雁则是把独立的具有差异的不同家庭协调起来的桥梁,它们把亲情传送,留下爱的温馨,让我们有团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