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6666059
当前位置:阜阳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到阜阳六百里——让阜阳人都落泪的电影!--阜阳

2018/8/30 20:34:50 评论:0 浏览量:1241

哪里到阜阳六百里?答案是上海,这个造梦也吞噬梦想的“魔都”。影片塑造了四位主要角色:曹俐(秦海璐 饰)命运多舛,为了逃避失败的感情、绝望的亲情,出去闯荡。在深圳创业失败后,重新回到了上海。曹俐和谢琴(唐群 饰)共同租住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阁楼里,后者的命运也不顺利,丈夫死后为了女儿来到上海打工,和别人达成契约婚姻,“我的妈呀,一个一个算计我。”曹俐还有两个老乡,一个叫九子,一个叫狗儿。九子不能说话,为了让弟弟六子上大学出外闯荡;狗儿精明,不相信人心,却愿意去帮助曹俐。

故事片《到阜阳600里》用半纪实的方式叙述了一群在上海的阜阳保姆过年回家的故事。这是一部近似纪录手段的影片。片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无比真实。它讲述了在上海的阜阳籍底层小人物们的生活现状,准确地说,是活着的样子。生活和活着是两个概念。

封面是本片剧照之一。正如杰西卡选的封面,这部片子是群戏。一大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影子。

该片不仅在2011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大放异彩,最终获得最佳导演奖,并获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唐群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秦海璐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

影片是导演从纪录片开始的副产品,启用了非常多非职业演员。摄影方式也是类似纪录片式的,几乎没有什么花俏。演员几乎都是裸妆上阵。

这个片子2011年就上映了,春运也是拍烂了的题材。但这片子只是拿春运做线。春运也并非是主要情节。

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年轻时跟一个混混生下孩子后,混混不知所踪,曹莉父亲也同她断绝了关系。曹莉只身去广东打工,开了个小成衣厂。只有四个人。生意失败后重回上海。主宰唐群饰演的中年妇女谢琴合租一间阁楼。同乡狗儿和哑巴翻修了一辆破旧的公交车,打算哄骗在上海的阜阳人乘车回家,同时赚一笔钱。狗儿找到曹莉,希望曹莉卖票。

卖票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几个阜阳保姆的人生一角。这些人拼凑起了整部影片。

照片上的女演员叫做唐群。她凭借此片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我想说,实至名归。


谢琴前夫因醉酒骑摩托出事故去世,谢琴带着女儿匆匆改嫁,为了女儿的上海户口。但没想到夫家是为了多一个拆迁补助的名额,夫家人想侵吞这笔拆迁款。片中谢琴被夫家人围殴了之后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和谢琴喝了一顿酒。谢琴说,自从女儿爸爸走了之后,她从没喝过。

谢琴的情人是个上海男人,我想两个人也许是有感情的。但即便在床笫之间,谢琴也要说你不要往我这里跑,现在我这里住了人,被传到介绍所去我的饭碗就没了。

底层人的生活永远都是苟且着。

这个男人偷了曹莉的钱和手机。谢琴一咬牙,没有多余的话,拿了钱放到曹莉手上,这件事就不要再提了,我们两个相处的蛮好,不要伤了和气。

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自强的女人的尊严作祟,还是对这个男人的感情支撑,使谢琴做了这样的选择。唐群的表演几乎就是在告诉我们,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中,谈尊严的代价是如此的大。

我不知道唐群心中,是否有对这个男人的恨。或者对命运的恨。

所以她一心一意希望女儿嫁个好人家。而当她在去给人家做保洁的时候居然开门看见女儿身着浴巾在客户家中,竟没有一句台词。摄影师一个长镜头就表达了所有情绪,甚至连她的脸都是模糊的。她只是调头走开了。

全片她最精彩的表演,就是她骑着自行车在上坡路的大桥上咬着牙蹬车。一个臃肿的曾经漂亮过的中年妇女,她大概丢失了最后一点在这个城市的生活的念想。而她居然无力反驳,也许连她也不知道女儿选择这样的路,与她这样大半生靠自己奔波受苦,哪一条更正确。

她最终选择了回家。在所有人都不上车质疑旧车的时候,她第一个上了车。在车上她流着泪吃了一个馒头。

唐群说这是她自己加的。她觉得既然决定回家了,吃点东西应该是个安慰。

这是谢琴在大桥上骑车的一个镜头。人很渺小。

这是秦海璐在本片的剧照。她能不能演戏这个问题似乎不用讨论,尤其演小人物,几乎是手到擒来。这也是天生的老天爷赏饭吃的演员。

曹莉这个人物的装扮几乎是影片所有演员最时髦的,也只有她和狗儿没有口音和方言。但从各种高领毛衣还是能看出来这个人物从农村像城市过度的尴尬。她是无数想靠自己去大城市打拼的女人的缩影。她想用自己的双手过的体面。

但是她失败了。不得不回到上海,和谢琴挤在一个几平米的阁楼上。撞到谢琴和情人,也只能回避。

曹莉最精彩的戏份都集中在卖票的过程。她自己知道这辆车没有营业执照。但是为了钱她没有再多说。她用本子一笔一笔记下老乡们的电话,收好钱,在推销的过程中不遗余力,也处处掩饰着尴尬。在和狗哥和九儿喝酒的一场戏里,提起和自己断绝关系的父亲,她还是泪流满面。不过她依然没有选择回家。

最后一张照片她手里握的麻绳是同乡保姆小月决定离开上海回家时给她的,小月说,老家捆麦子的,结实。曹莉拿着它,不知所措。也许不知道是谢意更多,还是惆怅更多。

影片的最后曹莉拿着自己的提成钱一千多块在阁楼里徘徊无措。阁楼的另一端,谢琴也已经走了。

狗儿这个角色也是每一个在我们身边的缩影。他们勤恳劳动,但是不乏很多鬼心眼。狗儿让屠夫扮成警察吓走了维修工,省了一笔维修费。他出主意让曹莉给拉客人给她提成。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有时候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你觉得他可爱或者可恨都不重要。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着的群像缩影。

精彩的另一个配角是小月。小月的戏只有一两场。她也是阜阳保姆之一,因为客人夫人指责她勾引老公还要闹到中介所去而决定回乡。那场和同乡在灶台旁边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同乡说,你一天没吃饭了,人不要跟自己过不去,面条吃一碗吧。小月端起面,同乡说,给你加点辣椒,红红火火。

这就是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哲学,日子总要过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活着,不管你情愿不情愿。也许我们没有狼狈到片中人物的程度,但片中人物在窘迫的境遇下的悲恸、无奈、狡黠、尴尬、捉襟见肘,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生活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得继续活着。也许那句话说的对,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活下去。

影片尾声,阜阳保姆们上了破旧的公交,准备回乡返程。一位阿姨从远处跑来,操着方言让车上的同乡捎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盒子回老家。是骨灰盒。

连下葬都不能回老家办个正经仪式。你难说这生活是苦涩的还是麻木的。阿姨抹了抹眼泪,车开走了。

这些让人只能沉默的情节,就是这些外乡人活着的样子。

在那些拥挤的图景背后,毋庸置疑的重要前提是——过年必须回家:拼死拼活地回,玩儿命地回。在一片喧闹中,2011年的电影《到阜阳六百里》显得淡定、冷静和克制,“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有一部分人已无处可归。

“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中国人的字典里从不缺类似的词汇,大部分人内心认同的是“远赴他乡就是为了他日归来”。对于《到阜阳六百里》里的主人公们来说,上海就是他们的乌托邦。

但生活是残忍的,在上海的这些异乡人,都是繁华都市梦里的边缘人。即使自己对所处的城市熟悉无比,这个城市对于自己依旧是陌生的。所以很多人问曹俐,要那么多钱干嘛?究竟原因在哪,只有她自己知道: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有钱才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同屋的谢琴,时时刻刻不忘要伪装成一个上海人,和所有陌生人说话时,都要在结束时用一句地道的上海话说一声“谢谢侬”,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句话到底有多少份量。当自己的利益由于外乡人这个身份而受到损害时,没有人因为她在上海生活了十年而怜惜她,依旧免不了最终被扫地出门的厄运。

而狗儿和九子一样,都是两个在他乡打拼的外地人,九子一心想要帮助自己已经考上大学的弟弟交学费,而狗儿则是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那二十几位归乡心切的大妈,每一位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但是故事最后的结尾都交汇到一处,那就是回家。

影片开始的时候,猫在屋顶的那个镜头一下子就奠定了本片的风格。本来是给人以温暖的猫咪形象,但是却出现在清晨刚下过雨的屋顶,这并不是春天的清晨,而是在某一个冰冷的冬天的遗留物。这个画面中所展现出的某种温馨与冰冷的杂糅之情,不难让人看出“梦想”“奋斗”中透着的难以名状的苦痛。

《到阜阳六百里》,这六百里真正饱含了多少东西,恐怕只有在异乡的游子们才会心知肚明。

可能是受到侯孝贤的影响,《到阜阳六百里》的90分钟,贯穿始终的只是些普通人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或是听到的小小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切看起来都是平淡无奇的模样。

在这种冷静节制的气质中,曹俐又一直试图置身事外。她向春节回家的老乡贩卖归乡的车票;狗儿讲起村口树下等待她的父亲,把流浪的女儿讲到落泪。然而当别人问起她回不回去的时候,她总是坚定地说不。

曹俐的父亲已经去世,人不在了,那个家还是“家”吗?离开阜阳这么多年,她的穿衣打扮、语言口音、思维方式等,可谓从上到下都已被城市塑造。一位阜阳阿姨找曹俐买票,曹俐把她的名字记下来,便收了钱。阿姨想要票据,曹俐说,这就是花钱买个座儿,都是老乡怕什么。阿姨觉得不妥,坚持退了钱。

农村社会讲究“人情”,村里人彼此熟识,只要沾了“老乡”的名头,就相当于有了人格担保;城市则重视“契约”,没有票据就可能是坑蒙拐骗,即使是老乡也不可轻信。曹俐也深知没有票据的荒谬之处,于是她面对质疑时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可见,这个群体早就深陷于现代契约社会的文化之中,他们根本无法归去,这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她们真正想买的“座儿”,也许并不在列车上,而是在城乡之间,在户口簿里。

距离阜阳二十里的国道上,狗儿和九子的车被警察拦下。车上的女人们最终被警方安排,送回了阜阳,回到家乡。第二年春天,六子上了大学。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同时也是最好的结局呢?有千千万万的人想要回家,回去了,便有了慰藉和希望。

而曹俐,终究没有登上归途的巴士,她拿着狗儿的分红,回到了那个阴暗拥挤狭窄的房间。她没哭,但是眼眶红了。对于那个六百里外的“阜阳”,曹俐和无法回去的人们,除了继续遗忘,别无他法。

声音碎片在歌里唱,“一朵云的故乡,深沉得只有背景,他们的寻找像出走;一朵云的一生,抓不住另一朵云,像穷人把流浪叫做自由……”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13966666059
  • Q Q: 23053276
  • 微信: fyhehu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阜阳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皖ICP备17022776号-2  |  技术支持:阳分类信息网(V2021.1)

皖公网安备 34130202000500号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