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66666059
当前位置:阜阳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本地资讯

我的颍州,我的阜阳

2018/8/28 9:16:25 评论:0 浏览量:1313

颍州,是古城阜阳的另一个称谓。

说起古城阜阳,很多人并不陌生。颍州西湖,文峰古塔,奎星楼、资福禅寺及生长在清河岸边的那些拂堤杨柳。在远行者的记忆里,这些的地方,在心中就像诗,亦如画。诗画交融,在晚霞飘落之后,又变得极为朦胧和古朴。清香的麦酒下,醉了风,醉了月,也醉了人。

虽说是阜阳人,因自小在乡村生活,未曾到过城里,长大后,又因常年在外,真正了解阜阳的并不是很多。只是前两年,才有幸和它匆匆相遇。但当时只是惊鸿一瞥,未曾看清它饱经风霜的细节。近两年,我从外地回到阜阳,看到城市的画面,感受这座城市具有特色的魅力,让我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充满着兴趣,更是让我有品读的念头。好让我这个久经在外的阜阳人,阅读这座城市最古老、最诗意的细节。

据史料记载,阜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西周以后,在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春秋战国时,这里长期属于楚国,楚文化成了当时主流文化。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在阜阳大地上生成了诸多文化现象,并孕育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主张和“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从此沿用至今。古城阜阳,又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之地。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是历史人物鲍叔牙、养由基、甘茂、甘罗、许氏兄弟、吕蒙、常秩、张纶、刘福通、王保保等人的故乡。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苏轼曾在这里为官多年。北宋诗人苏东坡曾题诗:“椒泽疏源势不休,绕城冰玉湛寒流。凫鷖容与菰蒲乱,占得西湖一望秋。”让城市在诗中显得更有画意。这座拥有千年的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的江淮大地上走进人们的记忆,在皖北历史的卷宗里写上厚重的一页。颍州西湖的会老亭,是一种古城历史的见证。

古城阜阳依河而建,南有淮河,北有沙颍河、黑茨河。西有泉河,东有茨淮新河,城市内有清河,中清河,七渔河,西清河,东城河,颍州西湖,慧湖。城市因有了水,多了一份灵性,在水的映衬下,烁烁生辉。

临河听风,城市在画面里一如舒缓而流畅的民歌。

民歌下,一地地的麦田散发着诗意的清香。让人想起酒,想起枕头馍,想起板面,想起格拉条,也想起麦田地里油菜花的芬芳和稻草人的守望。清脆的镰刀声收割着生活,土地从牛蹄下和犁铧中翻新着岁月的书笺,那在城中老去的故事,成为人们闲情的话题,让人们不由得在自家的小院里、饭前饭后,茶馆、河岸边谈笑风生。一座城市,因有了自己的故事,才不会被人们遗忘,才会让后人以口碑的方式去传诵。

有人说,一座城市走进人们的记忆,是因一首诗或是一首歌,或是一段故事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地域标志。长城和天安门让人想起六朝古都北京,日月潭和阿里山让人想起台湾,中山陵让人想起南京,东方明珠塔让人想起上海,西湖让人想起杭州,黄山让人想起安徽,少林寺让人想起河南,泰山让人想起山东,桂林山水让人想起广西,西双版纳让人想起云南,九寨沟让人想起四川,兵马俑让人想起西安,布达拉宫让人想起西藏,大漠让人想起新疆,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让人们记住了武汉,“春城无处不飞花”让人们想到了昆明,“渭城朝雨邑轻尘”让人记住了山西;一曲《梦里水乡》让人们想起了江南,想起了绍兴、同理、周庄,凤凰古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让人想起内蒙古草原,一首《家在东北》唱得家喻户晓,让人想东北三省……而古城阜阳,并没有太多的王冠和荣耀的光环使其成为王者,而是以水的方式,让你感受到纵横交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印痕,在久远的岁月里,以其蕴含,让古城不失为博大精深和厚重。城市在水里,映着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映着田园和村庄,让人在平淡的生活里,读懂得真、善、美,识别丑、恶、假,给人一种博大的胸怀处事。

行走在古老的颍河畔,太阳下,一排排杨柳在风中轻盈着枝条,像诗中的少女,轻柔而婉约。细细的水波掀起的浪花,惊起河鸟飞翔。那盛开的栀子花、木菊花、生长着的狗尾巴草、蒲公英点缀着城市,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江南的水乡,让人想起一笺清淡的泼墨,让人留恋在水做的画面,让人在行走中闻到空气中飘散的花香,心醉在浓厚的乡土诗韵里。望远处,隐隐的文峰塔,古香的奎星楼,逶迤的城隍庙,像一部部的史书,记载着古城的沧桑和繁华。那是风在你的耳际轻语,古老的颍州在花开的清香中,隔开了一片世俗浑浊的天空,让心重归于自然的情韵里。轻读或聆听,这些的画面若画家珍藏着的水墨画,情在墨中,墨中含情。古城阜阳,在画卷中,仿佛把千年的寂寞轻淡的挥洒。老了岁月,老了一地的繁华。

如果说,徽文化是皖南的代表,而颍州古城,是皖北徽文明的代表。

从古颍州城品读阜阳,亳州古三国遗址,历史上的“建安风骨”之赞誉;太和阳泉古城,临泉姜子牙故居,阜南龙虎尊,颍上管鲍祠,蒙城老子故居,界首剪纸艺术和和制陶文化等,无论是从学说上,还是治国上,可谓是文韬武略,聚集了徽文明的杰出代表。被称做中国四大西湖之一的颍州西湖,在北宋的诗句中,暗香而瑰丽。据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 “ 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颍州西湖景色之美,让当时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从宋代起有词人、宰相晏殊,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 113 首著名诗篇。到了近代,又有70多名诗人的诗篇,略统计共 260多首诗对颍州西湖的盛赞。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城内的明清古建筑诉说着历史沧桑的往事与繁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函,穿过历史的,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的过去……可见,古城阜阳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

如果说颍州是一位温婉的美女,西湖与颍河便是她的一双明眸。或许,是因为有西湖和颍河,颍州才尽得皖北的江南之风韵,尽得滨水园林城市之美誉。

西湖水,颍河水,映着城市的高楼大厦,映着历史的深厚,映着天空的高远和深蓝,让人在其中,阅读到生命厚重的词章,感悟城与人,人与水的清美画卷。西湖柳荫、芦湄秋月、卧牛晴雪、云亭山影、新渡波光、书院临荷、让台看稼、杏林晓鹜、奎星月夜、三里水湾、清河雪松、栈桥夕阳、华寺钟声、文峰晨曦,古城遗址等,走过每一处,便会想起与景相联的传说,便会生成与景相融的心情,便会让人醉心于景,仿佛世事皆忘,不知身在何处。

走过西湖,颍河,心里便涌出的是一种对阜阳青睐,对阜阳的认同,对这座具有水乡魅力城市的浪漫怀想。如果,不是身临颍州,就不会感受到如此的厚重。城与水相映生辉,读着仿佛让人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仿佛给人一种千年隔世之感。

古城颍州历史虽然悠久,没有古都那样的富丽华贵,以其淡然而厚重的文化风韵,让人心灵得到缓和与洗涤。坐在城市的台阶上,你能读到一种生命的真实与超越。伴着古楼悠远的钟声,西湖水畔上的苇花飞絮,亭台楼阁,水,莲,苇,让多少的文人墨客在此感悟生命中的禅意,让心灵得到一种的回归。文峰塔下的夕阳晚照,超然亭的幽静卓然,坦荡的王者之风与清雅的儒者之气,让古城成就了管仲、罗氏七岁宰相、伍子胥、与老子、庄子、欧阳修等名人的才子风范。古城颍州不像江南那样,山青水秀,曲幽通径,富有缠绵的情调,而是以自然的朴实和平静的意趣,让人身居其中,胜于自然的至高境界。

有人说,当一个城池被物化为一种象征的时候,就意味着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牵挂和留恋。在阜阳城中行走,让人感觉这座城池的浑朴与厚重。逶迤而去的东城墙,如一幅静默的千古长卷,在我们的眼前,昭示着不绝如缕的历史沧桑。对于这座千年的古城,我无法用心去丈量它的高度。更多的,是一份深深的祝愿!

岁月匆匆如水一样流过,颍州在心中是古画卷中一幅淡墨,轻描中有着缱绻的疲惫。历经经年的锄声,在粗细勾勒的线条里,读一份清丽和淡泊,读一份厚重和简约,读一份宁静与洒脱。伫立在古城墙一角,静听流传千年的传说,看天空一轮的明月,仿佛是历史诗卷里一弯沧桑的古月。我读懂,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却故土。岁月老去了容颜,却不老心中的留恋。这份留恋,是我对故乡颍州的悠悠深远之情。

我的颍州,我的阜阳,我文字里最有乡愁的故乡!

作者简介:刘虎,安徽阜阳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文艺理论评论家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编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曾任报社记者、编辑。安徽天堂寨风景区作家代言人。作品曾获中国原创文学奖,当代文学奖,新作家文学奖,中国原创散文奖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作家名录》、《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当代作家文库》等书。阜阳邵营电脑技术服务中心、当代小作家创作中心创联部主任。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13966666059
  • Q Q: 23053276
  • 微信: fyhehu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阜阳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皖ICP备17022776号-2  |  技术支持:阳分类信息网(V2021.1)

皖公网安备 34130202000500号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